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载体是新型城镇化。为此民建嘉兴市委会组织课题组对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了充分的调研,针对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市镇级建制44个,管辖区域面积2969.6平方公里,平均镇域面积67.5平方公里,中心镇20个,省小城市培育试点镇3个,市级小城市培育试点镇12个。全市44个镇的常住人口达到395.72万人,建成区人口118.34万人,经济总量1456.7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0.48%,财政收入140.69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29.81%。十多年来经过撤乡并镇和区划调整,为城镇建设拓展了空间,基本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县(市)城区为副中心、建制镇为骨干的城镇体系。并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两分两换”以及医疗、养老、就业、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的城乡一体化,使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快速发展,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建成区面积小,人口聚集率不高。近几年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速度虽然较快,但整体看,镇建成区面积仍不大,人口聚集率不高。2012年全市镇建成区面积只占镇域面积的9.26%。镇户籍人口聚集率为21.49%,镇常住人口聚集率为29.90%,户籍人口聚集率小于常住人口聚集率8个百分点,说明由于户籍限制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因素,镇建成区对本地人口的吸引力还不高。
2、镇财政收入有限,镇区建设投资不足。由于现有财税分成体制,镇财政收入增长较慢。如2012年全市镇财政收入140.69亿元,比2011年增长6.45%,而同期全市财政收入增长13.44%,镇财政收入增长低于全市一倍多。这种财税分成体制使更多的资金集中在县(区)政府,有利于中心城区的建设,但使镇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不利于镇区建设。
3、第三产业培育不足,镇区服务功能偏弱。产业的发展为集聚的人口提供稳定的就业,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嘉兴44个镇第二产业较为发达,201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58%,这为镇区人口集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第三产业发展较弱,44个镇中有9个镇的三产比重低于20%,有27个镇的三产比重低30%,三产比重最低的镇仅为14%。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说明服务功能偏弱,影响人口向镇区的集聚。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1、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力度。一要统一认识,为加大省级中心镇建设力度打下思想基础。要把中心镇建设任务列入各有关单位年度考核工作目标,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二要加强领导,为加大省级中心镇建设力度提供组织保障。要在已成立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完善运行机制,及时协调解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碰到的问题,推动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三要加大政策力度,推动各项配套政策落实到位。省级中心镇建设和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市、县、镇级层面各部门联动推进。市委、市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把制订的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到位,加大推进中心镇建设力度。
2、以人口集聚为核心,提高人口城镇化率。 一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人口向镇建成区集聚。人口问题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本地户籍农业人口转变为市民的速度,合理设置新居民落户条件,有序推进新居民落户,提高人口城镇化率。二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镇建成区的吸引力。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强化就业和创业培训,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城乡富余人员有序流动;加快镇建成区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镇建成区对居民的吸引力。
3、以产业集聚为基础,提升城镇化发展支撑力。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依靠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化。为此:一要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要准确把握世界工业技术发展趋势,结合自身的产业基础,明确自己的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二要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充分发挥企业集群和块状经济优势;三要大力推进存量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四要厘清政府职责,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创业激情和信心。
4、以多渠道筹集资金为保证,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一要厘清市、县(区)、镇级政府事权,合理确定财税分成比例,适当提高镇政府财政收入,保证镇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的资金需求;二要畅通主渠道,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持续加大城镇公益性设施建设投入。三要充分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吸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文化、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五要坚持分类指导,统筹相应专项资金分别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城镇和产业集聚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