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老城区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1.加快老城区旅游开发契合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总体要求。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已渗透到三次产业的各门类之中,与之直接或间接关联的有110多个行业,所有围绕旅游要素的产业链将产生“一石多鸟”的联动效应。因此,发展旅游业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调整产业结构的新动能、增加居民收入的新渠道,将优先承接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培育中心城市旅游发展整体实力是嘉委发〔2014〕25号文《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加快打造运河国际旅游休闲城市的实施意见》的主要任务之一,按照“一体两翼”总体布局,未来市本级旅游将形成以“月芦文杉”、大南湖、子城为重点的老城区板块,以湘家荡省级旅游度假区为重点的东翼和以运河温泉小镇为重点的西翼的发展格局。其中,老城区板块资源最为集中、积淀最为深厚,潜力最为巨大。抓住大运河申遗成功的重大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加快老城区旅游开发,对于打造城景相融、主客共享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加快老城区旅游开发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近年来,我市陆续建成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梅湾历史街区等一大批项目,开发环城河水上游产品,逐步发展为以红船精神和自然生态为主题的南湖核心游览区、以党史展示和红色传承为主题的七一广场游览区、以古城历史和水乡文化为主题的月河历史街区三大游览区,形成了以“一湖二河三街区”为看点的南湖·古城旅游。为打响旅游知名度,我市先后举办全国红色旅游合作交流大会、南湖红船旅游节、中外旅行商大会等一系列有声势、有影响节庆活动。同时,以老城区为中心的运河骨干水系、井字形路网、南湖、西南湖等天然湖泊等主要格局保存完好。文物保护工作细致扎实,文物档案比较完整,有突出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所占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众多,经过2007 年至2010 年的三次文物普查,文物点已全部建档,市本级完成文保单位分布图,为下一步旅游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加快老城区旅游开发面临难得的机遇和自身优势。形象上,大运河申遗成功使我们贴上了金字招牌,有利于吸引更多中外游客;客源上,迪士尼即将开园使我们拥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利”优势,有望吸纳每年千万游客的溢出效应;环境上,城市有机更新又为改善交通、丰富业态、增强集聚和服务功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上,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旅游业经过三个五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了特色、创建了品牌。尤其是“十二五”期间,我市旅游总收入、游客接待量实现年均17.04%和13.82%的快速增长,达到“十一五”末的2.2倍和1.9倍,在全市旅游经济的总量中,市区旅游的比例占近30%,老城区“旅游第一”的定位,给予我们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自信和底气。
二、面临的问题
1.老城区旅游产品种类较为单一。市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元文化交融,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水乡文化、民俗文化、吴越文化等百花齐放,但景点资源分布散乱,整合度不高,除南湖、月河等景区基本成型,大多景点资源未经系统开发,空间上缺乏有机联系,文化上欠缺彰显力度,景观品质上档次不高。产品泛而不优,特色不鲜明,休闲类、体验类、购物类产品较少。品牌有而不响,主题提炼不够,市场号召力不强。线路多而不精,缺乏深度开发,要素优化度低。
2.老城区旅游配套设施有待完善。旅游购物、旅游演艺等要素培育不充分,缺乏能体现嘉兴资源禀赋和文化内涵的城市旅游特色街区,住宿接待体系结构不够合理,商务型豪华酒店较多,迎合家庭和游客出游需求的经济型和度假型酒店、主题特色酒店相对缺乏。旅游集散中心虽已建立,但由于体制、机制、经费等诸多因素限制,未能有效发挥旅游集散功能。
3.老城区旅游开发与保护矛盾尤存。特别是环城河以内地区已承担有城市商业、金融、商务中心等多种复合职能,人口密度较高,高层建筑日益增加,交通压力凸显。历史街巷尽管格局尚存,但普遍面临进一步拓宽改造的压力。新建筑的风貌也大多对历史风貌传承不足,不利于塑造具有嘉兴特色的环境品质。
4.老城区旅游开发相关机制尚不健全。完善合理的体制机制是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必要保障。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涉及的产业众多,在现实的运作过程中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引导、协调和配合。旅游业虽然近年来发展比较迅猛,但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致使旅游、文化、园林、宗教等部门各自为政,从而较难满足行业在不同层面的发展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不利于老城区形成整体旅游业的建设规划和推进合力。
三、老城区旅游开发的基本思路
老城区旅游开发应采取所有权国有化、经营权多元化、运作权市场化的总体思路。主管部门负责总规和控规,指导分类修建性详规;各功能区和小区采取不同的开发方式、经营合作方式和创收模式;专项活动、各业态经营由授权公司和商户市场化运作。通过资源优化调整,建立互为资源的错位发展关系,创建旅游水上枢纽、旅游文化枢纽和旅游创新发展枢纽,将沪城河沿岸及古城区打造成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示范区、杭嘉湖文化庙会举办地、东亚国际流行音乐活动举办地。
1、整体建成国家5A景区
老城旅游开发范围为护城河两岸公共绿地、三大历史文化街区、南湖景区、老城区内景点。结合所在地域的功能、环境丰富文化内涵和特色风格,精心规划与相关区域的园林过渡与衔接,增加街边、城角公共绿地和小公园。完善和规范落帆亭、闸前街、觉海寺、府前街、华庭商业街的公共服务设施、标识系统。岸线与绿地风景化、分区标识化,沿岸大乔木和基本绿化格局不变,适当增加季相鲜明的第二层次观叶观花小乔木,第三层次规模化常绿与观花地被,形成多视面、多层次的植物景观。
2、强化船文化与红船精神
按历史年代、船的空间造型、功能类型、不同客源定位进行建造,投入运营,实现多元化、功能化、系列化、产业化。如汉代楼船、唐代轮舟、晋代八槽船、宋代汴河客船、汴河货船、元代漕船(海、河兼用)、明代官船、清代画舫、民国沙船、拖船、驳船、现代游艇等,用于城区与周边水乡旅游交通、水上市场、流动商店、船菜餐馆、船上客栈、船上休闲娱乐等,建立互动体验、科普娱教、服务消费、网络仿真联动。与世界船文化发展结合的创新型船博览演示馆,打造中国江南船文化制高点,发挥红船精神优势,开发系列教育培训市场。以嘉兴为枢纽,辐射杭沪苏。
3、月河湾、芦席汇主打本土历史传统文化
月河湾、芦席汇利用现有建筑充实历史文化功能,按明代风格恢复“大府”的基本文化格局,如政制、城制、文制、祭祀等。政制指在现嘉兴府衙建筑内,恢复府堂、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及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铺长房、承发房;城制指在月河街合适位置设一座小型城隍庙,城隍由有功于地方的名臣英雄担任,是百姓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又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文制指选一处设立文昌宫(庙),供奉孔子及其弟子,明代曾设府州县学,令天下郡县建学校;祭祀指街区设小观音庙、小财神庙、土地庙,丰富街区的历史文化氛围,并开辟嘉兴寺庙(著名寺庙16处)专线游。
芦席汇北侧已拆迁的空地作为庙会集市场地。另建戏楼、廊房、牌楼,逢五或逢双举办农产、小商品集市,节庆日举办不同主题的文化庙会,与常态的城乡群众文体健身活动结合,大众化、通俗化,聚合人气和消费。大量增加停留节点,如街边小广场和小绿地,穿插摊档和流动小商小贩。引进嘉兴及江南数百种乡土农产和民间小吃,成街成市。沿河增加连通廊棚,遍设小码头与动态船文化衔接。
4、梅湾街主打中西合璧洋泾浜文化
梅湾街按分区重新调整功能,古街突出历史断代感,重现历史上著名的米市与丝市,恢复地道的米作坊和丝绸作坊,演示全套工艺,经营相应的商品、餐馆、服饰等特色大众产品。名人故居周边依据历史时代特点,营造民国时期的典型居住环境,包括封闭院落、半开敞庭院、田园家院。
娱乐文化突出世界流行音乐与时尚文化,营造梅湾世界流行音乐街,打造成长三角青少年和外籍人士度假、聚会主要目的地。长三角水乡交通枢纽、洋泾浜文化历史与消费、外企与境外人高度集聚,提供了开发世界流行音乐街的优势条件。流行音乐流派众多,产业链长且时尚,消费更新快,具有稳定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常年举办炫舞音乐、竞技比赛、节庆嘉年华,国际非政府流行音乐机构活动穿插集合。建筑格局不变,丰富异域装修、装置风情,全部从境外招商,经营舞美器材、时尚演艺用品、舞美策划制作、演艺经纪、文化金融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