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构成,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大病医疗保险(单统)、基本医疗保险“统帐二”和基本医疗保险“统帐一”三个险种构成。这种多元化的医疗保障形式,导致了医疗保障的卫生服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而且不同医疗保险的资金不能融合,达不到全社会互助共济的目的,发挥不了应有的社会效益和价值。医疗保险涉及两个市场,即医疗保险市场和医疗服务市场,在全体公民面对统一的医疗服务市场时,建立全民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既可以体现社会公平,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统筹城乡发展。
一、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针对不同群体基于职业的不同、身份的不同而分别设计的,由不同行政部门主管,呈现多种形式,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疗保险公平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目前多种形式并存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待遇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导致不同群体之间基本医疗保险的社会公平性难以体现。
(二)资源配置难优化,运行成本增加
由于不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单设运行,由不同行政部门主管,不仅在政策层面增加了协调成本,而且直接造成重复建设和社会资源浪费。
(三)医疗服务可及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参保人员满意度有所下降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上带有一定的区域性,对于跨统筹地区就医多设置障碍,区域内定点医疗服务机构选择范围小,医疗服务可及性受到一定影响。与此同时,近在咫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水平较低,参保人员只得舍近求远,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导致看病成本增加,满意度下降。
(四)统筹层次低,共济性受影响,基金抗风险能力难提高
两类制度分块运行,再加上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层次仅为区级,使得风险无法在更大范围内分散,削弱了医疗保险基金的“大数法则”,影响了医疗保险共济性的充分体现,使医疗保险的优越性大打折扣,基金抗风险能力难提高。
二、建立全民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行性
首先,随着我市地方财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差距不断缩小,为构建统一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其次,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为统一制度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三,社会民众对于医保公平和平等享受健康保障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为统一制度建设奠定了社会基础;第四,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在框架设计、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上差距在逐步缩小,为制度并轨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第五,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践,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整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为制度一体化建设奠定了经验基础;最后,劳动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和社保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制度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奠定了管理基础。
三、构建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策建议
统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面临部门职能调整、政策标准统一、制度相互衔接、待遇水平确定、不同群体间利益和基金收支平衡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注重制度设计和制度配套,解决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冲突
在构建全民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上,要注重制度设计,充分考虑个人、单位、政府承受能力以及原有制度的平稳过渡,妥善处理各项制度在筹资标准、参保周期、报销政策、待遇水平等方面的政策差异,对在新制度中利益受损的群体,通过建立配套制度进行补偿,不使个人利益受到损害,降低制度并轨所产生的冲击,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制度的不断完善,最终实现制度真正的统一,使人们无论身在何处就业、学习、生活都能平等地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
(二)加强政府和社会的筹资力度,选择方便患者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
基本医疗保险保障的是公民基本的健康权,为使这一权利得以真正的实现,需要政府和社会在资金上给予积极的支持,通过建立健全财政和社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为制度提供稳定的、持续的资金支持。同时,在定点医疗机构选择方面,以方便参保者就医为出发点,打破统筹区域限制,就近选择定点医疗机构。
(三)采取预付制,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医疗保险所涉及的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两个市场,存在着道德风险和供给诱导需求等问题,导致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对基金收支平衡产生巨大冲击,进而影响制度的可持续性。为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作为第三方支付医疗费用时,可采用预付制,即按服务单元付费、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或总额预付等方式有效约束医疗服务供方诱导需求行为,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
(四)提高基层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
通过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服务的可得性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不仅仅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而且还包含相应的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相应的医务人员并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目前,基层卫生机构硬件基本过关,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